English

国外社会主义理论的最新发展

1999-09-24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中共中央编译局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俞可平同志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九十年代国外社会主义研究的最新趋势》,其最终成果是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专著《全球化时代的“社会主义”——九十年代国外社会主义研究述评》。这项成果分析了九十年代以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及前苏联东欧地区流行的社会主义流派的研究概况、基本观点及其与传统社会主义及当今资本主义的关系。

一、90年代国外社会主义研究概况

90年代以来虽然从总体上说社会主义处于低潮,但在理论上仍然十分活跃。仅以目前有影响的社会主义流派而言,就有民主社会主义、市场社会主义、多元社会主义、生态社会主义、自治社会主义和社会民主主义等等。其中每一流派又可进一步细分为众多的不同支派。自治社会主义和社会民主主义等等。其中每一流派又可进一步细分为众多的不同支派。以目前在各国社会主义者中间讨论最为热烈的市场社会主义为例,据美国西伊利诺斯大学教授詹姆斯·云克的说法,就有5个流派:国家调控的市场社会主义、服务的市场社会主义、合作的市场社会主义、实用的市场社会主义、区域所有的市场社会主义。上述划分并不见得科学,但由此表明了目前存在的社会主义思想流派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表明了社会主义概念的多义性。

二、90年代国外社会主义研究的一些基本观点

1.关于平等和效率问题。在90年代的国外社会主义学者看来,平等和效率仍然是社会主义的两大基本价值,但是,鉴于当代西方发达国家重效率甚至平等的现实体制,越来越多的“新社会主义”者强调的重点是平等,而不是效率。他们认为效率固然是重要的,也是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但平等和公正似乎是社会主义核心的和最主要的价值。

2.关于所有制问题。所有制问题一直是社会主义的核心问题,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便是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公有制与私有制从而成为区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主要标志。对于社会主义的这一基本前提,90年代的“新社会主义”者们并无多大异议。他们得出的基本结论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消除私人占有者的统治,实行公有制。社会的公共所有制正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特征所在。然而在社会主义的形式、成分、性质等问题上,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不再简单地把社会主义的公有制称之为生产资料的国有制和集体所有制,而是称之为“社会所有制”。其中的两种“社会所有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第一种形式的社会所有制是混合所有制,即重要的生产资料为社会公有,公有的形式不是单一的国有制,而包括国有、集体所有、合作所有等多种形式。第二种社会所有制形式是资本和利润的社会化和公有化。这种利润的公有化不同于人民资本主义。

3.关于经营机制问题。传统的计划经济经营机制遭到了许多“新社会主义”学者的反对,他们从两个方面对此予以否定。首先,这种高度集权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排斥经济生活的民主化,缺乏有效的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挫伤劳动者的积极性,最终在经济上导致生产效率的极度低下,使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其次,这种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必然滋长严重的官僚主义、命令主义和特权现象,它是政治集权的经济基础。反对指令性计划经济的逻辑结果必然是倡导市场经济,将市场机制引入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可以说是90年代以来国外社会主义学者的最强呼声。市场社会主义的主要理论是,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企业本身而不是政府机关应当成为经济行为的主体;劳动和资源应当通过市场调节而不是政府指令来配置。市场社会主义者用来论证这一理论的逻辑与其反对计划经济的逻辑是完全相同的,即经济上的效率和政治上的民主。

三、“新社会主义”与传统社会主义及当今资本主义的关系

这项成果在评述国外各种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后指出:“新社会主义”与传统社会主义之间存在着一种复杂的关系。前者将主要精力放在反思社会主义的危机和前途上,后者则把主要精力放在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无效和罪恶上;前者更加强调平等对于社会主义的首要价值,后者压倒性地强调效率对社会主义的首要意义;前者更强调经济民主,甚至把经济民主当作全部民主的基础,后者则更强调政治民主;前者倡导市场经济,后者则拒绝市场经济而恪守计划经济。

这项成果指出,就其直接原因而言,这场关于“新社会主义”的大讨论是由前苏联东欧国家的社会主义政权瓦解而引发的。但是,实际上引发这场讨论的还有更为深层的原因,它是国外社会主义者们长期反思当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一种累积性爆发,除了上述诱发性的直接原因以外,至少还有其他三个原因:社会主义由来已久的危机和当代资本主义的结构性变化及新的科技革命。虽然这场讨论还刚刚展开,其特征和作用还未充分显现,但从上面的论述中已经可以肯定,这种“新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到全球化阶段的产物,是全球资本主义时代的一种政治思潮,是目前正风行于西方国家的所谓“第三条道路”的理论来源之一。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